核心观点
- 研究方法: 数字人文。
- 研究对象: 《全唐诗》与《全宋诗》中的江韵诗。
- 核心发现:
- 存在核心韵脚与常见韵脚组合。
- 诗风以平易为主,亦有奇崛之作。
- 唐宋江韵诗的用韵与创作特点,对元明清产生了较大影响。
一、 引言与研究背景
- 研究现状:
-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:
- 特定作家、作品、地域、诗体。
- “险韵”等特殊用韵现象。
- 研究空白: 缺少对单一韵脚在长时段内的穷尽式分析。
- 理论视角:
- 王力 “险韵”说:
- 诗韵四分法:宽韵、中韵、窄韵、险韵。
- 江韵属于险韵之一。
- 用韵依据:
- 唐宋诗人名义上依据《切韵》/《唐韵》。
- 本文标注以平水韵为主,广韵为辅。
二、 数据提取与界定
- “江韵诗”定义:
- 数据处理:
- 标注《全唐诗》《全宋诗》中的所有江韵诗。
- 进行诗歌查重与考辨,解决作者归属问题。
- 核心统计:
- 唐代:
- 宋代:
- 诗人: 267位
- 诗作: 625首
- 韵脚: 68个
三、 韵脚分析
- 高频韵脚:
- 唐宋共性: 江、窗、双、降、缸、邦等字始终位列前茅。
- 溢出韵脚的考辨:
- 定义: 未被主流韵书(如《佩文韵府》)的三江韵收录,但实际作诗时押入江韵的字。
- 关键溢出字:
- 逢、枞:
- “逢逢” (鼓声): 因韩愈、苏轼等人使用,被视为读 páng,押江韵。
- “枞” (撞击): 通“拟”,读 chuāng,押江韵。
- 摹、虹:
- “摹摹” (鼓声): 黄庭坚诗,原注音为“庞”。
- “虹”: 陈起诗,自注“胡江切”。
- 其他: 猇, 肛, 瘧 等广韵四江韵字,广义上也属江韵。
- 出韵与邻韵通押:
- 出韵率: 极低 (唐0.33%, 宋0.53%)。
- 邻韵通押:
- 主要限于古体诗中,江、阳、绛、漾等邻韵可通押。
- 关键现象: 近体诗首句使用七阳韵。
四、 核心韵脚与组合模式
- 核心韵脚:
- 六大核心: 江、窗、双、降、缸、邦。
- 核心中的核心: 江、窗。
- 证据:
- “江窗”/“窗江”是二韵诗(如绝句)中最常见的组合。
- 宋代四韵诗(如律诗)中,同时含“江”“窗”的诗占47%。
- 含有“江”“窗”的诗歌贯穿了宋代江韵诗的所有押韵类型。
- 原因:
- 意象具体: “江” (空间平面) 与 “窗” (空间立体) 易于构建场景。
- 搭配灵活: 易于与动词等组合成有意义的诗歌结构。
五、 创作方式分析
- 次韵 (依韵唱和):
- 唐代: 最早见于皮日休与陆龟蒙。
- 宋代: 形成风潮,出现组诗与次韵组诗。
- 模式1: 次韵与原作韵脚组合完全相同。
- 模式2: 次韵随原作组诗的韵脚变化而相应变动。
- 模式3: 次韵将原作组诗的不同韵脚统一为一种。
- 分韵 (分享韵字创作):
- 唐代江韵诗未见。
- 宋代常见,分韵来源或明确(来自某句诗),或不明确。
六、 诗风:平易与奇崛
- 两种主要风格:
- 代表作品:
- 唐代: 韩愈《病中赠张十八》。
- 篇幅最长 (22韵),首次使用“扛、肛、屹”等僻字,构思奇特。
- 宋代:
- 欧阳修《庐山高》: 借庐山之高峻,反衬友人品格。
- 黄庭坚《送彦孚主簿》: 效仿韩愈,用语和构思多有化用。
- 韩元吉《少稷家观雪赋江字三十韵》: 篇幅长,韵脚多。
- 结论: 宋代三篇代表作各有奇崛,难分伯仲。
七、 创作群体
- 唐代:
- 宋代:
- 南宋诗人占三分之二。
- 但用韵、体式、风格等特征在北宋已确立,两宋差异不显著。
- 关键人物: 梅尧臣。
- 北宋时期大力创作江韵诗的第一人。
- 其作品已呈现出宋代江韵诗的各种形态 (平易/奇崛、分韵/次韵),是承前启后的关键。
八、 结论与展望
- 总结:
- 本文利用数字人文方法,系统揭示了唐宋江韵诗的用韵规律、组合模式、诗风特征与创作群体面貌。
- 研究价值与展望:
- 本文提供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具有普适性。
- 此方法可推广至:
- 其他韵脚的研究。
- 元、明、清等其他朝代。
- 词、曲等其他文体。